打破认知才能真正领悟长城之美
点击图片上方蓝色字体“慧天地”即可订阅
温馨提示:建议在WIFI条件下观看
打破认知才能真正领悟长城之美
演讲者:柴晓明
各位好,刚才实际上介绍了长城是我们中国人心目当中最重要的一个东西,很可能你当时没有体会到,没有很自觉地去这么想,但是你想想,从小就读着毛主席的诗词“不到长城非好汉”,唱着《义勇军进行曲》,如果从文物古迹,从景点来看,我认为长城应该是我们中国人心中肯定是排在第一位的。但是长城你越去了解,了解得多了你倒觉得你在它面前越没有自信了,因为它太博大了,你会发现你不知道的东西是越来越多,而不是越来越少。
长城到底有多长?有多大?它到底是什么样?
从最基本的问题说起,比如说长城到底有多长?有多大?长城长的到底是什么样?到底有哪些东西?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去看去理解长城?一说长城全是八达岭、金山岭、慕田峪、山海关,实际上不是,这些砖的长城是代表了中国长城的形象,它们屹立在东部崇山峻岭当中,非常壮美像巨龙一样,但是它可以是代表,它并不是主体。
整个长城有一半多竟是土的长城,而大家比较熟悉的包砖长城实际上不超过百分之四。
长城是个什么样子?如果从不同的材质来讲,这里面有土的、石头的、砖的。什么材质的最多呢?是土的,我们的先人因地制宜,比如说在西北地区黄土高原,在草原,土这种材料很多,它就是以土为主材去建造长城。一种是夯土,这个是占量最多,一种是土坯,还有一种是比较少的,是在那个沼泽地干涸以后挖的土块,垒砌的,情况不太一样。土长城占多少呢,不到百分之六十,就说整个长城有一半多是土的长城,各种各样的,你看它很蜿蜒,一眼让你看不到头,那也是一种苍凉,悲壮的那种美,古人在这个地方,能够建这么大规模的东西,你不得不非常佩服。
其次就是石头的,石头的占到百分之二十几,在山区,石头就地取材方便,那就用石头,其实建石质长城,并不像我们在八达岭、在山海关见到的下边那种条石基础,实际上有的就是很自然的石头,有的稍加处理,有的不处理,当地老百姓管它叫“干插”,这两样合起来就是百分之八十左右。
其实我们看到的八达岭,山海关,嘉峪关,这类看着现在保存好的,比较完整的高大的包砖的长城实际上不超过百分之四。还有百分之十几哪去了呢,这个就是有山险,还有河险,修到这了利用自然的山体当城墙用,他的骑兵人过不来了那就够了。真正大伙看的那个很壮观很雄伟的砖长城比例非常小。
为何身在长城边,却不识长城?
所以说我们对长城认识,还不了解,就是这些表面的认知,一说修长城全得修成八达岭那个样子那就坏了,那就是我们对长城的理解出现偏差了。还有一个实际上就是认知的一些误解,比如说我有一年做长城调查,其实我就知道在西北这有长城,我就想着找一近道过去,那走得实在累了,这个脚底板都不敢走那个硬的路面,它硌得慌,想走刚耕过的那个地,我就说想抄一近道过去,说:大哥,您这个长城怎么走?他就莫名其妙,他说:我们这哪有长城?我说:有啊,他说:长城在北京,你走错了,离这好几千里呢!我说:就那儿那个,他说:那不是长城,那是大边,是边墙,我就明白了,因为我搞长城这个调查研究,对这个知识还是知道的,明代对长城就叫边墙,一直延续到现在,因为当地人他不认为这是长城,跟北京的是两码事,我这是大边二边,所以说从这个角度来讲,我们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。
十年时间将长城精确到厘米级,他们是怎么做到的?
在2003年的时候,因为我们有一些长城在保护当中出了问题,比如说把战国长城修成了明长城,甚至有的地方还安上了窗户,塑钢窗,这个是很严重的,所以说当时上级给我一个任务,让我牵头起草一个工作方案。后来经过国务院同意以后,从2005年开始执行的长城保护的十年工作计划,其中第一项任务就是对长城的资源开展调查。各个省包括考古的,文物的,还有测绘的大约是两千人。
我们在调查的时候,有些地方我去过,有些地方我没去过,我听有的队员们讲,那我们为了取一个GPS点,比如说有一个烽火台,一个敌楼,必须搁到它的顶上去,在野外跑又不可能搬着梯子,那就各种办法上去,其实也很危险。该下河的时候就得下河,走到哪,吃到哪,住到哪,野外条件非常地不好。有些地方没有道,有些长城修完废弃以后起码几百年没人去了,比如说到西北去、到新疆,就要调查那些烽火台、烽燧,你开着车去一天走不了两个,太远了,跑半天才能找一个地方,而且开着车,有的地方车过不去了,你人再走过去,就像这种情况非常多。
这次调查长城大约用了十年的时间,对咱们中国的长城总体上算是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,过去都是说,长城几千年以来修了那么久,到底有多长?不知道,地球上就没有人知道过。这次呢,通过这个现代的卫星遥感技术,精确到了厘米级,最后公布长城总长度是21196.18千米。
我认为我们历史上修的长城至少有这么长,有这么两个理由:第一个理由,我们这次测的是我们发现的长城,很可能历史上有湮没在地下的长城我们还没有发现,这是一部分;还有一部分呢,在测的过程当中,那段长城到这段长城中间有十几公里甚至更远,断掉了,这中间很可能有拐弯,我们不好妄加判断,也没有时间去做考古发掘看地下有没有,怎么办呢?两点之间选直线,大家知道直线是最短。所以说我们得到这个数据最短就这么多,有时候我说长城有多长,我说五万华里吧,这个是有可能的。
战争年代,长城是一个军事防御体系。但在和平时期,它的更主要功能是一种交流和纽带。
我是做保护、做技术、做研究工作做得比较多,人家问我,你们做这个工作的和我们一般的观众看待长城有什么不同?我们面对着长城如何去看?它是一个旅游点,是一个可以欣赏的地方,看着它很美很漂亮,到底美在哪儿?从我的角度来讲,它的外观美是一方面,比如刚才我讲了他的壮观美,我觉得还有一种就是精神方面,它的历史价值,它的文化价值。长城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一个文物,恐怕在世界上你找不到第二个,因为它修了几千年,现在我们能够见到的实物的长城主要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齐长城,燕国的长城,赵长城,然后秦始皇统一以后,把燕赵秦这个北部的长城给它连接起来,这就成了咱们中国历史上第一道长度超过一万里的长城,然后又是汉代,一直修到明代,修了两千年。
我甚至有时候想,我们的先人他们为什么要在那么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修长城?实际上他是一种对和平的渴望,我们从来不去欺负谁,不会侵略谁,但是你谁来我们也不怕,这也是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的这么一种追求,从这个角度来讲,在战争的时候,这个长城它是一个军事防御体系,但客观来讲,在和平时期,它的更主要的功能是一种交流和纽带,比如说关口,它有建筑,有关堡,它就可以变成这种贸易的场所,就可以像现在海关一样去管理这些贸易,给来往的客商提供住宿各种服务,其实在历史上这种功能也是很强的,它也是双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一个纽带。
长城从两千多年走过来,祖先的灵魂在长城上看着我们,看着我们怎么努力地去工作,努力地去生活,让我们努力地去寻找古人从自古以来的这一个梦想,所以说我们作为中国人还要去研究去保护它。在这儿呢,我也呼吁各位有知识有文化,而且这里还有好多长城的爱好者,长城的志愿者,我们一起去宣传长城,去做好长城的保护,我们看到了两千年以前的长城,我希望两千年以后我们的子孙后代还能看得到,谢谢大家!
点击文末“阅读原文”即可观看完整视频
来源:CCTV1开讲啦(版权归原作者及刊载媒体所有)欢迎大家关注《慧天地》同名新浪微博
微博ID:慧天地_geomaticser
荐读
点击下文标题即可
编辑 / 莫秋雯 审核 / 白杨 胡方霞
指导:万剑华教授